原来这9种食物的马来译名都来自福建话!全国人民都在用,你懂多少个?

早前我国国家语文局规定“粿条”的马来文译名为“kuetiau”,引起网民热议。虽然马来译名“应不应该”规范仍是各执一词,但通过这个课题,至少让我们注意到,原来有很多食物的马来译名,其实都是“翻译”自福建话。以下盘点9种源自福建话的马来文翻译食物。(也都是由国家语文局规范的翻译)

1. cakoi/(油)炸粿、油条

虽然比较常用广东话的“油炸鬼”或“Yau zha guai”来点餐,但根据“规范”的翻译,“cakoi”其实是源自福建话的“炸粿”,反而“油条”两个字在本地比较少用到。

(图片来源:johorfoodie)

2. cincau/仙草、凉粉

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其实cincau就是源自福建话仙草,但在国内不同地点,还是有许多不同的“马来译名”,比如在笔者的所在处其实通常用“leong fun”(客家话)或“leong fan”(广东话)比较多。

(图片来源:rasa)

3. suun/冬粉 

原来“suun”冬粉是源自福建话,但实际上笔者这里连“suun”字眼都比较少用到,通常是讲“dong fun”或“dong fan”。以此看来其实语言规范或许也不一定是好事。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4. kuaci/瓜子

kuaci的用法已经算是最广泛,全国应该都明白什么意思,但是源自福建话倒是第一次知道,笔者原本还以为是广东话翻译的。

(图片来源:nona)

5. kuetiau/粿条

这个马来文翻译是近期的主角,但大家应该早就知道它是源自福建话,但文字上来说,实在太多版本,最常见的有Kuey Teow,Kway Teow,Koay Teow,Kueh Tiaw等等,是否真的需要给规定为其中一个呢?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6. lai/梨子

老实说,笔者很少看到有用“lai”来代表梨子,通常都是用buah pear或是直接用pear。

(图片来源:unsplash

7. pau/包子 

原来全国最常用的包子马来文翻译名也是源自福建话,pau在全国各大茶店都可以看到,泛指中式包子,西式的话通常被称为“bun”。

(图片来源:unsplash

8. tauge/豆芽

不只是菜肴,蔬菜也有规范的马来文翻译名字,豆芽的马来名“tauge”也是源自福建话,发音就像是tauke头家一样,但意思完全不同,后者是“老板”的意思。

(图片来源:zhifure

9. tauhu/豆腐 

原来tauhu也是源自福建话,听起来还以为是广东话翻译的,无论如何,这也代表也很多方言其实发音都很相似,可以“一半”的通用。

(图片来源:大纪元

当然除了福建话之外,还有其他方言也被广泛运用在马来文翻译中,着也代表了大马华人多元文化已经交融进社会中,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新文化。

部分照片取自网络,内容皆由MOPress平台的MOPress投稿员撰写,若想参考请附加此文的链接。照片或文章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告知,谈谈网必定删除,谢谢!若你也喜欢写作,那就马上加入MO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