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常用名词的马来译名,你知多少?大多是福建方言!

你还记得前阵子在社交媒体上闹得热烘烘的“Kuetiau”吗?想必许多人至今对于粿条的正规马来译名感到陌生及不习惯,但“粿条”并非首个拥有马来译名的食物。

 (图片来源:国家语文出版局面子书) 

除了粿条之外,国家语文局(DBP)其实还规定了不少华人食物以及常用名词的马来文译名。举例来说,阿妹(小姑娘)在马来文的译名为amoi红包则是angpau,就连我们常用的“清采”(随便)也被国家语文局译为cincai呢!

相关文章:语文局官宣粿条马来译名为“kuetiau”!早在1984年就被列入字典!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另一方面,一些我们所熟悉的马来译名如Kopitiam(咖啡店)Apek(阿伯)Samseng(流氓)Ceongsam(旗袍)Kuaci(瓜子)Cincau(凉粉)Tauge(豆芽)等等也已被国家语文局收录在译名中的词汇。

(图片来源:星洲日报)

事实上,这些马来文官方规范译名的用途是供政府单位,如旅游部在对外宣传大马美食时统一使用。

在“粿条”马来译名事件引起争议后,国家语文局早前也曾表示,此举是为了统一正式场合中的使用词语,以及成为教育系统、行政管理和其他方面的基础,延长将拼法和念法标准化。

(图片来源:国家语文出版局面子书) 

虽然如此,若你有细心留意的话,其实不难发现国家语文局在这些华人食物和常用名词的马来文译名上下了不少苦工。

这些马来文译名大多数都是跟随着我们的方言发音如客家方言、福建方言以及广东方言等等作为译名的基础。这么一来,这些译名除了会让我们华裔倍感亲切之余,也能让友族同胞更加容易理解我们的语言与文化呢!

(图片来源:星洲日报)

不过,并非所有的华人食物和常用名词都有马来文译名呢!好比说,小编最爱的猪肠粉、肉骨茶、汤圆、海南鸡、豆腐花、米粉,甚至是粽子等等,至今都还没有正规的马来文译名。

(图片来源:BoyCatalyst/Shutterstock)

为了能够好好地为以上这些美食取个好写的马来文译名,国家语文局总监将授权大马华语规范理事会提供这些名词的马来文官方规范译名,希望能够借此精准翻译这些属于华人的美食、节日、风俗习惯等名称,以统一规范这些马来文译名。最近一个即将要有“官方译名”的食物就是肉骨茶。

(图片来源:Piqsels)

国家语文出版局(DBP)较早授权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语范)提供华人美食“肉骨茶”的马来文官方规范译名,语范也与《星洲日报》合作推出民调,邀请华社参与投票。在《星洲日报》读者的投选下,“Bak Kut Teh”脱颖而出,不过这并非当局的最终决定。语范委员长拿督吴恒灿表示,他将会把民调结果及报告呈交给语范主席,也是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语范与囯家语文出版局成立的8人谘询委员会将在讨论后正式呈交语文出版局采用。

(图片来源:Culture Trip)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特别期待哪些食物的官方马来文译名呢?

文章资料来源:星洲日报

部分照片取自网络,内容皆由MOPress平台的MOPress投稿员撰写,若想参考请附加此文的链接。照片或文章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告知,谈谈网必定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