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来源于自然界?专家:感染人类后基因突变!

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自去年年尾就开始爆发,虽然大家不确定这个病毒到底是否源自于美国还是中国,不过这段期间有不少专家都在研究此事。除了将心思放在研究疫苗这一点之外,有不少专家都将问题集中在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产生的、几时开始在人类之间传播、是否源自于蝙蝠等。 近日来,俄罗斯科学院信息传输问题研究所生物学家亚历山大·潘钦进行了一项研究,并且将相关结果发布在了美国《同行评议科学杂志》(PeerJ)上。

(图片来源:网络)

 据外媒俄塔社报道,亚历山大·潘钦比较了 1000个新冠病毒基因组、 200多个SARS病毒和40多个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组中点突变的积累情况,发现到所有人类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组中存在着1000—2000点基因突变,意味着冠状病毒的基因突变是在人类被感染之后才发生的。 研究人员声称新型冠状病毒有着一种特征其他冠状病毒并不具备。发生基因突变时,基因中的鸟嘌呤(G)分子被尿嘧啶(U)取代,而鸟嘌呤是组成RNA和DNA链的4个“字母”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冠状病毒的基因组中发生突变的比例接近15%,也就意味着是冠状病毒在感染人体之前的基因突变的10倍。 亚历山大·潘钦指出:“我们发现,新冠病毒基因组中鸟嘌呤突变成尿嘧啶的比例在病毒传播给人类后几乎增加了10倍,而这一特征在SARS病毒病原体的基因组中几乎没有显现出来,感冒病毒基因组也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他表示,这个独特的特征也存在于美国、中国等国家的病毒基因中。 

(图片来源:网络)

冠状病毒并非源自于蝙蝠,而是起源于自然界。 亚历山大·潘钦指出冠状病毒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感染了蝙蝠,而蝙蝠具有超强的细胞能够保护好自己。后来,这个病毒在蝙蝠的体内和蝙蝠的细胞共生了。在感染了人类之后,我们人体的组织并不具备对这种病毒自我保护的特点,在发生高水平的氧化应激反应之后,导致了不少鸟嘌呤被破坏,然后满满在人体内累计了变异基因,久而久之就成为有攻击性的病毒了。

文章资料来源:新浪新闻

复制网址: